
一、精神病理现象的生物基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得天独厚,发展了相当完善的神经系统,特别是结构和功能都十分复杂的人脑。人脑是信息接收、储存、加工和传递的器官,借助大量神经细胞形成巨大的神经网络,调节体内各脏器、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体外环境。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网络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众多功能系统,为大量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生物信息的反馈奠定了生理基础。由于遗传或其他有害因素影响,导致脑的发育受阻,或在脑发育完善后神经细胞大量毁损或凋亡,均可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除了脑结构损害引起的精神病理现象外,为神经网络运行所必需的神经递质、神经激素、酶和免疫系统异常,都可引起精神异常。可以说各种精神症状均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但并不是说一定都有结构或可见的形态学改变。
二、精神病理现象的心理基础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条件反射的形成,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成为心理发展的最初形态,这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人类心理有别于动物,起源于集体劳动形成群居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系统的逐步完善。群居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反馈促使人类情感和语言日益丰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类信息反映到人脑中便形成概念和逻辑关系,通过信息加工,表现为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过程。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过程中如果受到干扰或破坏,便可出现感觉和知觉的歪曲或思维逻辑紊乱,使患者的言语和行为不可理解;如果是大脑整合功能受到破坏,则可出现瓦解症状;异乎寻常的严重事件引起个体强烈的恐怖和无助情绪,使信息系统的应对机制受到破坏,可出现急性应激反应或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的心理冲突或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运用病理的防卫机制进行处理,则表现为癔症或各种神经症性症状。不良暗示和自我暗示对癔症的发病也有重要作用,不良情绪对进食、睡眠和性行为之类生理活动的影响显而易见,而心理因素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肠激惹综合征、糖尿病之类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的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机制则不那么明显,还有一些躯体症状,如慢性疼痛之类躯体形式障碍目前尚无法找到躯体病变说明其起源,这类症状大多不是由脑细胞结构损害引起,而与信息系统运行失常有关。
三、精神病理现象的社会基础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群居、部落到有严密组织的社会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觉遵守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强制执行的法律。不同社会有其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无形的影响。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从婴幼儿到成年,从父母身边、到学校,再走向社会,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性学习逐渐接受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约束,对社会产生适应。来自社会的强奸、绑架、抢劫等暴力行为、战争中的恐怖场面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固然可以引起个体出现各种应激反应,而失业、贫困、移民等社会问题对个体形成重大的精神压力,也可引起令人痛苦的适应障碍。社会性学习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特别是在少年时期缺乏对善恶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而出现品行障碍和成瘾行为。根深蒂固的习俗、迷信和信仰对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对症状内容的塑型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精神病理现象的多因素影响
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往往不是单因素起作用,例如人格障碍作为一类精神发育障碍,其形成既有遗传素质的基础,又有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更是难以分割。遗传缺陷有许多时候只是一种易病素质,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不仅苯丙酮尿症如此,一些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也是如此。成瘾行为的起始虽与社会因素有关,但瘾癖的形成则与生物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章由聂鑫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扫码关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