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分电影《好东西》让人们对女性主义和育儿展开很多深刻的讨论和反思,而对到底是什么是“好东西”的讨论也是见仁见智。我们如果从剧中几个重要角色的情感世界出发,它可以是那个我们熟悉而抽象的东西:爱。
爱很甜蜜、美好、温暖、诱人,可我们有时却又不得不将对它的渴望埋藏在心底,剧中的每个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在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心声中,也总是听到相似的故事:渴望着爱与被爱,心中知道爱是重要的“好东西”,可有时却显得满不在乎,或是充满怀疑不敢靠近。
我们尝试去看看片中角色的情感世界。
铁梅的爱:“工具人”、不在乎
作为单身妈妈的她,面对事业和抚养女儿的压力,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强大独立的女人,但强大和独立并不意味着人们设想的那样不需要伴侣和依靠、不需要爱。她一直渴望着新的港湾可以停靠,鼓手小马出现时,她被触动了,爱的火苗越燃越大,但我们看到她却仍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选择去贬低对方的重要性:“工具”、这段关系“只是课间十分钟”而非重要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她需要用这样的贬低、冰冷、甚至残忍来保护自己重新燃起的渴望,好像一个内心破碎的小女孩,任何轻微的伤害都会让她的世界彻底坍塌。“我不在乎”在掩饰我在乎,“我不需要”在掩饰我很渴望,一种叫做“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
鼓手没有被铁梅这样表面的攻击性所吓跑,反而觉得“工具就工具吧”,也许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也许他是懂她的,也许他并不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也许我们可以说他和她是比较匹配的,如果换做其他人,可能无法经历这样的考验,除非目的是没有爱的性关系,否则难免就会因为爱的落空而受伤、失落、乃至离开。
心理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指的正是这种情况:下意识让其他人体验了自己内心中经历过的伤害,在这时,我们如果想避免对方的攻击性摧毁关系,也许可以告诉自己,我现在体验的伤害可能正是对方曾经经历的,她/他是在保护自己,也许我除了离开,还可以多去观察、去体会对方、去慢慢读懂对方。当对方真的觉得被理解和接纳时,也许防御就会逐渐放下,而可以看到对方埋藏起来的“真心”:如同铁梅的名字展现的坚韧强大背后的柔软内心。
小叶的爱:“倒贴”与谎言
身为独自漂泊在外的乐队主唱,小叶恰似一片柔弱飘零的树叶,渴望着归宿和家,一个十足的“恋爱脑”。但她对爱的渴望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漫不经心,连剧中的“小孩”都看出了小叶的“倒贴”行为——她卑微地渴望着爱,生怕会失去,生怕得不到爱,生怕自己在别人心里不重要。
但对方却戳中了自己最痛的点,得知了相亲软件上遇到的Richard不想结婚、只想保持性关系的时候,小叶选择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我结婚了,有九岁的女儿,发生关系只是为了寻开心,虽然这个谎言谈不上善意,但至少确实“迫不得已,不是为了去伤害谁”,每一个谎言都出于要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保护起来,避免脆弱的内心世界受到一点伤害:“你不重要”在掩饰“你对我很重要,我害怕失去你,你这样对我我很痛苦!”
Richard的爱:“无法确立一段关系”
Richard小胡是一个“海王”,和小叶发生关系却不想和她恋爱,他们对关系的期待完全不对等,但相比欺骗感情甚至报复女性的“渣男”,他多少还可以告诉对方自己因为心理的障碍无法建立长期的关系,让对方去选择,问题在于他为什么选择了和很多人的性关系而不是和一个人的恋爱关系?
虽然比渣男多了一些真诚和道德感,他们其实同样都在试图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通过多段关系,似乎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谁对我都不重要,这样谁也伤不到我”。他很害怕把别人看得重要。电影中没有过多交代他的经历,但是我们知道他离婚了,也许我们可以猜想他在上一段感情中受到伤害,或者因为小时候的创伤而导致了婚姻失败,让他不敢去爱,不敢再去敞开内心世界。这种在他人身上体验到其实源于自身伤害性力量的心理防御被称为“投射”,可以不去体验自身的攻击性避免内心的抵触和冲突。但他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小叶,因为小叶渴望的不是曾经拥有的刺激,而是天长地久的爱情。
小叶的创伤、渴望与恐惧
小叶的童年经历了父亲的家暴,从没有在妈妈那里得到每个人都渴望的认可和欣赏,相反得到的是残忍的贬低和无端的指责:“你眼睛大得瘆人,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我把你养大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最终她选择了逃离。她得过抑郁症,也许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让她陷入了抑郁。“没有妈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对吧?”她非常不确定自己的妈妈是否真的爱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她的性就像是获得爱和认可的一种资本,背后是她不被爱的悲伤和难以忍受的失落。Richard让自己再次体验到不重要的感受,伤疤被揭开的小叶痛不欲生,不敢再去靠近。
影片并没有交代小叶为什么至今单身,光彩照人的她应该不乏追求者,可她却异常地选择了倒贴和卑微,这里我有一种猜想,小叶潜意识中使用了“强迫性重复”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次次找到无视她重要性的男人,苦苦寻求一个不同的结局,但结果却是不断地受伤。无视她的人,相比重视她爱她的人带来的陌生感和不安,对她来说也许更加熟悉,就像她的爸妈,是那样遥远又让她充满执念,曾经的家是充满伤害又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她需要证明自己并不是那个不被爱的可怜小女孩。
海明威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影片中她们最终选择的强壮也许同时意味着独立和远离,但影片结尾“小孩”战胜恐惧完成了表演、选择去直面自己的缺失,似乎象征着她们每一个人内心中受伤小孩的救赎和成长。
经历伤害,再次去选择相信选择去爱并不容易,潜意识会产生各种心理防御如城墙般保护自己,很多人宁愿选择保持距离但却不得不以忍受孤独为代价,这时通过心理咨询这段安全的新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亲密关系中的新可能,逐渐重新去相信那个“好东西”。
作者:陈伟医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本文章由陈伟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扫码关注医生